中国免费隐藏照片的视频免费隐藏照片的视频系成立于2005年,现有物理学、材料物理2个本科专业,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及相应的硕士点。经过多年努力,已建成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富有特色、专业水准与国际接轨、发展协调的研究型物理学系。
师资力量雄厚 专任教师36人(教授21人、副教授11人、讲师4人),平均年龄42岁。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名、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名,多人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师德先锋等奖励和荣誉。
教学科研资源富集 拥有凝聚态物性研究实验室、新材料探索量子物质实验室、强关联物理理论与物质模拟实验室、量子材料高性能计算实验室等一流研究平台,配备一大批高精尖科研设备,并与国内外多家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共享教学科研资源。全部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均用于本科人才培养。
学术成果卓著 近5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科技部、基金委和教育部重大或重点项目世余项。教师人均发表论文数量和引用率居国内前列。系主任卢仲毅教授团队完成的《铁基超导电子结构与磁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项目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5年)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9年)。
人才培养特色突出 以新材料、新物质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全链条研究体系优势,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运用小班制、导师制、科研实践、本硕博贯通培养等特色办法,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培养高水平拔尖人才。
毕业生发展空间广阔 毕业生质量高,大部分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一批硕士、博士毕业生进入国内国际知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工作,在相关领域逐步崭露头角。
专业介绍
物理学堪称自然科学的基础与核心,广大至浩瀚无边的宇宙,精细至微乎其微的基本粒子,都是物理学研究范围所及。从人类文明创始之初,到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及至充满绚烂梦想的未来,物理学一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着源源不断的新理念、新构想、新技术、新材料。这是一门古老而永葆青春的科学。
物理学专业专注于凝聚态物理的基础理论,物性测量和计算模拟研究,同时包含原子分子物理、与统计物理相关的交叉学科、粒子物理与场论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高温超导、量子磁性、第一性原理模拟、超冷原子等研究领域。
材料物理专业专注于新的量子功能材料探索,高质量单晶样品生长,微纳器件研发。涉及光电功能材料、石墨烯、关联电子材料制备和物性探索等研究领域。
未来发展
推免
物理学系拥有30%-50%的推荐免试入读研究生比例。学生可以选择进入本系、其它著名高校物理系、中科院研究所,或校内其它院系继续深造。历年来,我系学生一直是清华、北大、中科院物理所等机构重要的优秀研究生来源。在上述机构的研究生面试中,我系学生多次取得排名第一的成绩。由我系推荐到本校金融、法律等社科专业的研究生也得到相关单位很好的评价。推免我系的同学研究生期间多次获得人民大学最高奖学金-吴玉章奖,并已有多名同学毕业后就职国内著名高校和研究所。
出国
物理学系为学生提供扎实的专业引导和科研训练,同时充分利用教师的国际学术联系,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专家推荐意见。许多学生因为在本科期间有专业论文发表和导师的介绍在出国申请过程中占据很大优势。
就业
物理学系毕业生具备优秀的数理基础和综合素质,长期以来受到科研机构、管理部门、金融机构、IT信息行业、新材料研发、高端仪器研制等多方面用人单位的青睐。
卢仲毅,中国免费隐藏照片的视频免费隐藏照片的视频系教授,现任理学院副院长、物理学系主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部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同年获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2019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从事电子结构计算方法及其并行化算法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的研究以及这些方法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共发表了SCI文章100余篇, SCI他引次数约4000余次。现面向物理学专业本科生开设《计算物理I-数值分析》课程。
张威,中国免费隐藏照片的视频免费隐藏照片的视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获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08年回国工作。现任民盟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副秘书长;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是真的吗?》栏目组科学技术顾问;全国高等学校热学课程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2018-2022年高等学校物理学类专业教指委华北地区工作委员会委员。先后获得“北京市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2015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2016年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017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先后担任物理学专业核心课程“电磁学”、“固体物理”课程主讲,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并讲授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科幻中的科学”、通识核心课程“概念物理I”。
郭茵,中国免费隐藏照片的视频免费隐藏照片的视频系教授,1992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1993年起在美国奥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工作, 先后在化学系任博士后,物理系任客座助理教授,助理教授,客座副教授。2013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计算物理和计算化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多原子系统中计算方法的发展及应用,即采用分子动力学、半经典理论、量子计算及统计的方法研究物理和化学现象,包括气态及凝聚态中的分子反应动力学,固体材料的动力学及结构等特性。郭茵教授有20年海外高校教学经验,曾多年讲授通识类课程。现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通识核心课程“概念物理I”,面向物理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计算物理II”。
物理学是基础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工具,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为了尽可能消除文理科的隔阂,在教学中体现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融合,培养文理兼通的人才,物理系开设了面向人文社科类学生的《人文物理通识与探索实验》课程。该课程以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定性或半定量分析为主,不深究严格的物理理论,不要求对实验结果做出准确的定量分析,以便充分展示演示和探索性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和在描述物理概念上的直观性、易接受性。对于人文社科的学生,通过观察神奇的物理演示现象,聆听老师对相应物理知识的介绍,能够使他们更容易地理解物理、了解自然科学最新进展,提升科学素养,了解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不仅是高等院校理工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应该学习的通识课程。《概念物理》是物理学系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程,主要讲授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应用,并简要介绍当代物理学的新进展及前沿成果。《概念物理I》是此系列课程的上半部分,主要讲授力学、相对论、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等相关知识,并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训练和理论计算训练,让学生了解掌握物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重要领域、研究方法和主要范式。